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

|投诉/建议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教学研究月:多样课型凝聚集体智慧,多种角度发展学生思维|重庆十八中初中语文组活动纪实

来源: 重庆十八中国际部      编辑:佚名

隆冬时节,随着腊梅的清香,我校的“教学研究月”也渐入佳境。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凝聚集体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初中语文教研组在三校区分年级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

诗歌教学,引领发散思维

12月22日,在铁山坪校区,初一语文备课组切实依据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同时为锻炼新入职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由曾宇彤老师带领初一(14)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三校区教师们热情参与,积极讨论,收获颇丰。

《天上的街市》这堂课以画家梵·高的《星月夜》,这幅充满无限想象可能的油画为出发点,让学生们通过学习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对于美好的向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体会诗人对于改造现实生活的愿望,最后把郭沫若想象中的星空和梵·高画笔下的星空相,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的“星空”。

课后进行了评课活动。教师们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课堂的亮点和不足,踊跃发言。

活动最后,备课组长向华梁老师做了精辟的点评和总结,他认为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引领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体会。同时,作为只有一个课时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体现出“一课一得”,要体现出一堂课的重点。这些恳切的建议对于所有中青年教师们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2

散文教学,启悟哲学思维

12月22日,在御龙天峰校区,初二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在初二5班观摩了鲁静老师执教的《永久的生命》一课。

(一)课前讨论

鲁静老师认真钻研了教材和教参,撰写了详细的教案,御龙天峰校区本年级的另外五位语文老师也针对该教案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鲁静老师虚心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数易其稿,最终打磨出了一份较为精良的教案。

(二)公开课展示

《永久的生命》是一篇哲理性的议论散文。针对这一文体特点,鲁老师以“世界上三大终极哲学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开启学生对于“生命”这一深刻话题的思考。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针对这一学情,鲁老师本课设计了问题导入,开启生命思索—初读课文,感知整体内容—齐学“可怜”,形成自学范例—自读文章,探究生命本质—再读文章,分析文章特色—总结梳理,再谈生命感悟等六个教学环节,深入浅出,将学生引入了一个哲学的世界。

通过学习这一篇哲理性散文,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生命的启悟,收获颇丰。

(三)课后交流

授课完毕后,初二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蒋长秀、李正蓉、向刚等几位老师做了精彩发言。组长李朝英老师在对本堂课点评之余,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她认为,本课可以尝试采取让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鲁老师表示,通过一节公开课,有效地促进了其专业成长,让作为新教师的她受益匪浅。

#3

阅读教学,提升关联思维

12 月 22 日,在观音桥校区初三语文组安排了两节公开课,分别是郑凤云老师的《价值连成——运用关联思维探究故事与寓意的》以及王天财老师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考现代文复习》,在此次活动中,老师们热情参与,积极讨论,收获丰富,课后,在备课组长李丽老师的带领下,组员们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研讨和分析。

活动一:郑凤云老师献课《价值连成——运用关联思维探究故事与寓意的》

(一)在游戏中解读文本、整合关联,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点

郑凤云老师从古今中外四个维度选用了《蚊子与狮子》的四个不同版本作为阅读文本。本堂课,郑凤云老师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整合,“连连看”游戏、“找搭配错误”等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艺术作品解读中寻找关联,整合关联,用关联思维去理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乃至于生活中的人、事、物。

“刚开始学生会觉得有些难,但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体验。”郑凤云用活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活动中探索学习,一步步走进文本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领会寓言的故事与寓意在“过程结局”、“主要人物”、“感情倾向”、“作者经历”等方面的。

(二)论一堂好课的诞生:找准“本质”,寻求“协作”

郑凤云介绍,课堂中选用的文本节选自不同的书,备赛期间,郑凤云提供了初步的教学方案,阅读量大的指导教师郑文看到文本选用后,提出有其它不同版本的文本,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寻找文本之间的差异及,探究阅读思维的支撑点。

郑老师这堂课斩获全国第五届初中群文阅读现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这堂课体现了语文课改的新理念,群文选择精当而有趣味,课堂设计巧妙,整堂课充盈着强大的思维力量。”本堂课的指导教师、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郑文表示,郑凤云这堂课旨在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点,培养学生的关联思维能力与习惯,是阅读学习走向深度的台阶。

活动二:王天财老师献课《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考现代文复习》

十八中优秀青年教师王天财,携手初三二班学生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创造性地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小说文本的解读中,为学生搭建可操作的学习路径,图文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梳理情节和理解表现手法。

王老师说:“语文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吃老本,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尝试新教学理念,在探索中进步,在变革中成长。”

十八中骨干教师吴国建、郑凤云、李莉,点评了王天财老师此次课程的设计过程和理念,并给予高度评价。就“在中考现代文复习课中如何体现思维可视化”这一课题,几位老师结合学生阅读实际和教育变革,分享在知识梳理、阅读过程、解题过程中的可视化策略。

本月的教研活动,初中语文组不仅是完成《十八中教学研究月活动安排及要求》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更是一次日常教研任务的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使教师们有了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和共享交流的空间,激励他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次次精雕细琢的示范课,多角度的课型展示,启迪了学生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使学生走向更深度的学习。

古往今来,“教学相长”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专业成长,我们永远在路上!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欢迎您!报名:.

相关新闻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