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北京市鼎石学校 编辑:佚名
“我想划赛艇去剑桥找常柏龙。” 在得到常柏龙被剑桥大学 录取的消息后, 张亦夫开玩笑说。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或许可以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有着186年传统的赛艇比赛中, 于伦敦市中心的泰晤士河上, 在各自的队伍“深蓝”(牛津赛艇队)和“浅蓝”(剑桥赛艇队)中, 作为对手相遇。
对张亦夫来说,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 注定是难忘而雀跃的。 1月,张亦夫和刘今雨先后收到牛津大学 的录取通知书。 2月,常柏龙收到了剑桥大学 的录取通知书。 这意味着,在即将前往的陌生国度, 曾经互相支持、并肩而行的战友, 可以继续一同前行。
张亦夫、刘今雨和常柏龙的故事,只是2022届毕业生的一个缩影。在五六年的相处中,同学之间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他/她们互相关怀,彼此支持,几乎每个人都有紧密的。大家时有竞争,但更多的时候是互相激励,在自己精进的同时,不忘帮助身边的同学一起进步。 在食堂吃晚饭,只能容纳10个人的桌子,经常挤着18个人。如今,站在毕业的节点,谈起即将面临的分离,每个人都是满满的不舍。
以张亦夫、刘今雨和常柏龙等为代表的一批学生,在很多老师眼中,代表着中国未来青年的模样。在这样的社区环境中成长,他/她们身上有诸多共同特质。
他/她们都坚持自我;享受学习;都较早确定了自己内心的热情并坚定地为之努力;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更多的人带去好的影响。他/她们身上的真诚、善意和向上的特质,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他/她们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自己最独特的故事。这或许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寻找、发现、点燃自己心中的火苗——成功无法复制,这火苗才是能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明灯。
张亦夫
早上做数学题,下午背诗,
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张亦夫
鼎石2022届毕业生
8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牛津大学的University学院录取
大学专业:数学
现在是下午5点,再过一个小时,张亦夫将登台表演双枪。此刻,他在做最后的排练。今天是鼎石活动项目(KAP)汇报演出的日子,也是张亦夫牛津大学第三次面试的日子。表演完,张亦夫将回到宿舍进行线上面试。
8年级转到鼎石后,张亦夫就十分喜欢武术课。他学过棍术、大刀、太极拳,11年级加入武术队开始练习双枪。枪是中国“十八般武器”之一,枪身长且两端都有尖锐的枪头。
双枪在张亦夫手里快速翻转,“唰”,一道白光闪过,一支枪尖划到张亦夫距离眼下仅一厘米的位置,鲜血流出。“需要缝针。”在医务室里,看到伤口后的校医说。紧急处理后,张亦夫坐上了去往医院的出租车。晚上的表演是没戏了,而这时,牛津大学线上面试的时间也到了,在出租车的后座,张亦夫不慌不忙地打开电脑,通过视频,他向面试的教授解释了今天突发的意外。后来,面试改期,故事的结局我们已经知道,这段小插曲并没有影响他的录取结果。
其实,来鼎石之前的张亦夫,是一个内向、封闭、用长满刺的外壳保护自己的人。刚来鼎石,他依然用自己的沉默隔绝别人,但身边总有老师和同学主动关心他。
周围的温暖和热情,不仅软化了张亦夫身上的“尖刺”,也让他愿意用自己的温暖给身边的人帮助与关爱。除了学习上的支持,张亦夫更是用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他人。无论是小组项目还是课余活动,张亦夫都是那个能敏锐地发现周围同学情绪变化的人,他会给予他们温暖的安慰和耐心的陪伴。
刘今雨
如果不去牛津,
我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刘今雨
鼎石2022届毕业生
7年级加入鼎石
已被牛津大学的St Peter’s 学院录取
大学专业:生物
刘今雨想在鼎石建一座养鸡场。
那是在12年级以“校园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科学项目中,她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策划的方案。她们的设想是,养鸡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每日食堂的剩饭和厨余垃圾,鸡下的蛋又可以供给食堂,由此形成一个生态循环。这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项目,从养鸡的场地、照明、饲料配制、通风设计、粪便再利用等环节,刘今雨和小伙伴们有一个完整而详细的可行性方案。虽然目前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有些事,最困难的部分,是不敢去想。而刘今雨,就是那个敢想的人。
“她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她总是能跳出思维定势。”刘今雨的生物老师Sindhura Mahendran说,“她很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所以,她总是在思考人与动物、植物乃至世界万物的。”
考上牛津大学,刘今雨自己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她没有给自己设定过非常具体的目标。但在爸爸妈妈心里,刘今雨是最优秀的孩子。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又不给她任何压力的安全感,让刘今雨踏踏实实地走过自己的每一步。刘今雨说,考上牛津很好,如果没考上,她也不会感觉有任何遗憾,她说自己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常柏龙
我希望成为一名教育者,
为更多的人带去改变的力量
常柏龙
鼎石2022届毕业生
7年级加入鼎石
目前已被剑桥大学的Sidney Sussex学院录取
大学专业:自然科学(物理)
此刻,常柏龙的宿舍里围着十几个人。上还连着二十几个。不要担心,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这些同学都是来找常柏龙请教问题的人。
找常柏龙请教问题,不是什么新鲜事,大部分同年级的学生都向他求助过。在同届学生里,没有人不服气常柏龙,这不仅因为他拥有非常优秀而全面的学术成绩,也不仅因为他能清晰明确地解释清楚你想问的问题,更因为,常柏龙总能给人安全、信赖的力量。
从9年级开始,每一次数学统考之前,常柏龙都会给周围的同学发送一个数学复习文档。文档里有常柏龙梳理出的重要复习知识点,以及考试可能会考到的题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常柏龙的复习资料中受益,同为“学霸”的朱俊榕就是其中之一。
已经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常柏龙还在等待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选择去哪里对常柏龙来说已不是那么重要。
常柏龙之所以是常柏龙,是因为他坚定的内心,因为他心怀他人,因为他相信传递和教育的力量。
无论去哪里,常柏龙都是那个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他们当然会改变世界。”谈起2022届学生,教过他们的老师都对这个群体发出赞叹。真诚、向上、心怀彼此的集体氛围让他们内心都充满着豁达、乐观和正向的能量。
这种在集体中积聚的能量,藏于身体的深处,保护我们在困难面前不会被轻易击穿。他们践行着闵茂康校长所说的“非传统的教与学”,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向遇到的人学习,也自己当一名老师。”我们也期待,他们继续将自己升腾起的光亮传播到更辽阔的地方。
人们回顾过去时,必然带着当时所经历的一切。在中学时代,一个包容、开放、有安全感的环境,能够激发出学生不断探索、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相比于具体知识,明白学习的意义,拥有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自驱力,才是最重要的所得。无论是张亦夫、刘今雨,还是常柏龙,他们都是在这样的学习中找寻到了感知自我、与世界产生的最适合的方式。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挖掘出内心最真实、最深沉的能量,去接纳,去奉献,去继续生长。